2025/03/25

李碧華的小說與電影(其他之26):李碧華的文學電影講座初體驗

2024年10月12日,第一次在台灣參加關於作家李碧華的文學電影講座。此次的講題是《妓女與漢奸:談梅艷芳、李碧華、香港電影與文學》,講者為澳門電影、文化評論人李展鵬老師,地點是在小巧又有氣氛的有河書店。



當天天氣很好,現場也坐無需席。只不過講座結束後一直有事耽擱,直到今日才將筆記打開,然而回頭看看自己寫的居然忘記了快大半,趕緊趁現在將還記得的重點整理記錄一番,免得日後要想也想不起來。



以下是當時的幾點筆記整理:

1.懷念過去是因為對現代產生焦慮與不安。現在過的不好,就會有過去比較好的對比心態出現。《中英聯合聲明》發表之後確定香港歸還中國,於是社會上瀰漫著不安浮燥的氣氛,電影《胭脂扣》的出現,適時填補了這份懷舊心情。

2.《胭脂扣》裡永定說他歷史不好,意指當時不重視本土歷史,以致於五十年前的鬼跟現代的永定說起過往時,永定聽的一頭霧水。

3.香港影視在80-90年代非常蓬勃,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借」來的。例如唱片歌手為了可以頻繁發片,大量翻唱日美流行曲便是一例。不過展現出來的自信卻是借不來的,借久了也會變成自己的風格。

4.這次講座題目為妓女與漢奸,就是主講《胭脂扣》與《川島芳子》,但除了梅艷芳為這兩片的女主角外,還有另一位男星也同時演出這兩部片,那就是在《胭脂扣》中飾演嫖客與在《川島芳子》飾演宇野駿吉的謝賢。

5.據說《川島芳子》正式上映前有進行過兩個結局的午夜場試片,而當時觀眾對於川島芳子死裡逃生的反應較佳。根據這個說法,電影原始上映版本應是跟小說一樣,川島芳子最後逃過一死,背著猴子走向夜色中的新宿(也是當年上映時我在台灣看到的版本)。但是後來的版本(現在流傳的版本),是改成川島芳子被槍決後倒地而死。改換版本的實際原因不清楚,也許漢奸還是必須死掉吧!








最後,想起《胭脂扣》,結局時的如花發現堅守50多年的愛情事實上只是一廂情願(或許因為十二少害怕面對死亡(不值得為了如花),或許因為發現他被下了安眠藥(這女人太恐怖)),於是她決意跟十二少告別,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2025/03/24

李碧華的小說與電影(其他之25):在富士山下探訪徐福

2024年11月21到23日,第一次來日本山梨縣看富士山,也非常幸運地見識到她的美麗。關於山梨縣的景點文章在網路上很多,而我今天想要紀錄的原因,還是和李碧華的作品有些關係。

原來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山梨縣居然有不少關於徐福的寺廟墓塚,這讓我想起了《誘僧》裡非常精采的〈徐福與烏丸株式會社〉,描述徐福來到日本的短篇小說。

有一傳說,秦始皇派徐福率領五百童男女,東渡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尋求長生不老仙藥,然而徐福未找到也未歸,最後留在日本定居。雖然李碧華的小說裡不曾提到山梨縣,不過既然有機會如此接近這個傳說,當然要安排遊覽一下。

徐福祠・徐福大明神(徐福の墓)位在郊外山坡,跟行程不順所以刪除。探訪行動來到擁有天空鳥居遙拜所的河口淺間神社跟下吉田的福源寺。

在走進河口淺間神社的入口鳥居與杉並木步道後,一座小小的波多志神社就在眼前。網路資料說明,此神社供奉的波多志神,就是河口淺間神社創始者伴直真貞。而相傳他是徐福的後人,而「波多」也是徐福(與同行秦人)後人的姓氏。




不過,波多志神社很小,參拜一下也就趕去登不太好走的山路步道(還鐵腿抽筋),欣賞天空鳥居遙拜所的美景。

隔天一早在離開新倉富士淺間神社後,來到下吉田的福源寺。福源寺不太是遊客會來的景點,所以也顯得幽靜,而「鶴塚」,就靜靜地在一旁佇立著。




傳說徐福死後化作三隻鶴,在活了一兩千年後,其中一隻在福源寺過世,而該寺於西元1698年建此鶴塚紀念。寺廟為鶴塚蓋了遮風避雨的小亭子,後方還有繽紛的紅葉相襯陪伴,讓人覺得這長眠之地有著靜逸安祥的氛圍。一旁的「鶴塚碑」雖是刻著繁體中文,不過年代久遠,字跡並不好辨識。





跟著李碧華的小說旅行,一直是我規劃出國旅遊時的一大方向。至今還有《秦俑》的西安與《霸王別姬》的北京在未來旅行清單裡......在那之前的此刻,再來分享一些美麗的富士山照片,並希望下次也可以從靜岡眺望富士山囉!



註:日本漫畫《地獄樂》,在我看第一季改編動畫時隱約對「不老長生藥」有著共感,隨之上網一查,才驚訝(破哏XD)發現原來它也以徐福傳說做了有趣的改編。




2024/10/03

藍寶石、廖峻澎澎與修澤蘭的衛道方舟

起因是9/28去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看了很有意思的展覽:藍寶石大歌廳《秀場傳奇》故事展。雖然展場很小,不過展出作品非常精采,除了報章文獻與音樂載體展出,還有向藝人借展的華麗秀服(或請服裝科學生復刻製作)與頭飾配件、難得再見的影像與訪談,甚至連阿吉仔的塑膠椅都借來展出,可見誠意用心。

展場滿是小時候的80年代回憶,不過看著看著,發現有個錄影帶殼是廖峻與澎澎在1985年拍過的電影叫《電影秀》。好奇上網查尋,原來兩年前廖峻澎澎就有將電影完整版上傳至網路分享給大家看,於是挑了颱風天(10/02)來欣賞。

通俗搞笑的《電影秀》曾經大賣,畢竟片中除了重現許多他們倆的秀場橋段,還有跟阿匹婆合唱〈Oh Carol〉與〈Kiss Me Another〉中文版,也在醫院病房模仿 Michael Jackson 大跳〈Beat It〉(1982),不過整部劇情就是插科打諢胡鬧瞎搞沒有邏輯,雖然當時已出現台灣新電影(1982年至1987年,而這時期正是藝術電影與通俗電影產生衝擊的年代),但這類型電影還是有其市場,甚至到1990年的《大笑兵團》仍重複類似笑料,例如同樣有廖峻澎澎演出(〈母鴨與公雞〉主題歌又再次出現),「廖峻出氣公司」之於「萬能服務公司」(1991年中視電視劇《婆媳過招七十回》裡白冰冰再度開起萬能服務公司)、結局也是以喜慶的婚禮收尾。

《電影秀》熱鬧有餘深度不足,在很平靜的心情下一直看到最後,沒想到,就在結局婚禮意外見到了修澤蘭的衛道方舟教堂。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在1966年為台中衛道中學所設計的天主堂「衛道方舟」,是非常前衛美麗的建築作品,不過此建築因應1983年的都市計畫,道路需穿過校園,以致衛道中學遷校,教堂也被拆除,原址成為現在的衛道新世界社區。

過去曾參觀過許多建築展覽,多是展出「衛道方舟」的模型和照片,廖峻澎澎主演的《電影秀》畫面,也許真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它內部實景與外觀的彩色影片。

以下截圖電影畫面純為愛好分享,電影版權為電影公司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截圖,謝謝。


01 從教堂門口由內往外,上而下拍攝。

02 背景有天使造型裝置。

03 教堂往外看可見到前方的白色十字架高塔。

04 教堂本體似船艙,正面以白色為主。

05 畫面轉到側邊,有類似兩側走道的設計,可看出來是圓弧造型牆壁。

06 出現十字架裝飾的小門(?)。

07 這鏡頭構圖取景好看,展現出建築特色。

08 前方水池乾枯,也許電影就是在準備拆除前拍的。


《電影秀》裡還有許多(台中?)其他場景也很特別,猜想當時的勘景人員應該非常有心。對於過去電影拍攝到城市風景或建築風俗等畫面非常欣喜,因為如今看來都是追尋歷史痕跡的佐證資料,實在非常難得。像是1989年的《傻龍出海》,廖峻、卓勝利與顧寶明曾大鬧北京紫禁城(1989年4月台灣才開放記者與影視製作到中國拍攝,而《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早在1987年上映 )。《七先生與啞巴花》(1983) 開頭的北投飆車畫面出現已歇業的逸邨(星乃湯),《油麻菜籽》(1984) 的最後一顆鏡頭也拍到忠孝東路上遠方的韓國大使館等等。

再回到《電影秀》,此片邀請了當時許多大小牌藝人串場演出,除了海報上宣傳的劉尚謙、吳靜嫻、珮珮、阿匹婆與蔣光超等等之外,陳松勇、洪流、葛小寶也驚鴻一瞥。然後,冷門中的冷門,電影裡居然出現80年代因社會案件而成為藝人的變性人:蔡比。關於蔡比,網路上並無任何搜尋結果,只有在陳薇真於2016年出版的書籍《台灣跨性別前史:醫療、風俗誌與亞際遭逢》裡,有過文字介紹。




一部藝術價值不高的搞笑通俗娛樂片,卻意外保留下許多珍貴畫面與時代容顏,應該是當時電影人所始料未及的。


2024/09/21

李碧華的小說與電影(其他之24):1981 父子情 Father and Son

距香港上映40多年後的今天,終於看了李碧華第一部電影編劇作品《父子情》(1981)。

中秋過後的台北連續下著幾天不停的大雨,雖然鞋褲盡濕,但週末的下午兩點依然準時前往紀州庵觀賞【文學電影院】第三季香港新浪潮: 《父子情》的放映(修復版)。



電影以倒敘的方式描寫一對養育著五個孩子的父母,父親是如何期望著家中唯一男丁,也就是還在讀小學的家興,用功讀書以後考上大學,免得將來和自己一樣,因為學歷不高而在社會難以出頭。

然而阿興從小對讀書無感,卻對電影有著極大的興趣。不論是自製投影機而差點把房子燒了,還是偷錢去看電影,長大後為了換得膠卷拍電影不惜把藏書賣掉。但成年後的他在收到電視台的演員錄取通知信後,還是把信撕了......只因為這一切違背了父親的期望。


電影其中一段描寫的非常生動:小阿興和同學合夥偷錢看電影,父親知道後暴打一頓,但自覺過於兇狠,於是帶著家興到百貨行買玩具補償。

坐上電梯時,父親笑著說:「阿興,你看見什麼東西喜歡的,爸爸就買給你」。然而面對琳琅滿目的玩具,父親卻在一旁鼓吹:「印台?筆記簿?算盤?橡皮擦?」,阿興決定要玩具刀,父親說這很貴,阿興改要皮球,父親又說家裡附近沒有地方玩球。最後父親建議鋼筆,阿興拒絕,父親就生氣說:「這個不要,那個也不好,你想怎麼樣?回去吧!」就氣沖沖的走了。

《父子情》描述了許多亞洲父母的通病,就是凡事「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卻扼殺了孩子的興趣發展與自我探索的機會。


另一個就是「重男輕女」,家興考不上香港的大學,父親不管如何也要他出國隨便唸一間大學都好。於是慫恿大姊去跟工廠老闆結婚,只要對方能夠出錢讓阿興出國讀書。然後要求考上大學的三妹去工作維持家計。姊妹倆犧牲了自己,就為了成全父親自私的價值觀。

以現今觀點來說,父親的情緒勒索在電影裡處處可見。然而在過去,這似乎是一般家庭最稀鬆平常的生活模式。也許父親也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一直用他覺得「對」的方式教育著孩子,無形中也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喘息。

然而阿興不是不愛父親的,小時候父親有次受傷住院,他雖然考不好,但還是摘了山上的百合花送給父親。長大後,某次聚餐父親向大姊老闆要求婚後贊助阿興留學,但被生氣又羞愧的阿興拒絕。當夜父親一直沒回家,他只好在大雨中出門找尋。出門前阿興收到電視台寄來的錄取通知信,他隨之幻想了一場情節:雨夜裡我軍抓到了一位敵軍份子,並在亂槍中處決了這名囚犯,身為男主角的阿興也補上一槍,然而這個罪犯的臉卻是父親的臉!

至此之後,撕掉通知信的阿興接受了父親的安排,決定去美國舊金山深造。行前家人朋友來機場送行,準備入關的阿興回頭給父親一個擁抱,看著父親滿意的笑容,阿興帶著不安就此踏上他人安排好的未來。

如此愛恨混雜的一切,讓這個家庭所有人的半生,幾乎都在父親的陰影下度過。回到電影一開頭,在得知父親因為看到阿興的畢業證書,而高興地心臟病過世後,阿興回國,三妹去機場接機。看見阿興背著大包小包,三妹見狀趕緊上前幫忙提起行李箱,並說:「如果讓爸爸知道我不替你拿東西,他一定會說我偷懶的」。原來,就算父親過世,父親依然存在他們心裡,至於孩子們能否作回自己,電影並無交代,也許就讓觀眾自行回答吧!


附註1:此片榮獲第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方育平)兩項大獎。2005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票選為「最佳華語片一百部」之一。

附註2:飾演幼年家興的演員李羽田,同年也在羅啓銳首次指導的電視劇《霸王別姬》中,扮演幼年的師兄小豆子。



(畫面截圖純粹因喜愛而分享,版權為電影公司所有。如有不妥,敬請告知,立即撤下,非常感謝)

2024/04/02

李碧華的小說與電影(其他之23):水池巷與文華東方酒店的相遇

2024年3月29號到4月1號,第14次來訪香港。距離上次2019年也好些年了,這期間有許多好吃的餐廳和冰室結束營業,此刻翻看著李碧華的《尋找十二少》,更能感受到過去那種老香港的繁華已不復見。 

這次主要安排坐高鐵到廣州遊玩,但仍留了點時間在香港造訪新景點,也就是南港島線的鴨脷洲。起早品嚐完陳新記美味的西多士和鴛鴦,接著走至香港仔避風塘吹吹海風,之後再轉車來到中環文華東方酒店。一早9點多的街角已擺滿了鮮花,紀念張國榮逝世21週年。 

想到昨晚搭著叮叮車回到上環水池巷,再次尋找電影《胭脂扣》裡的吉光片羽。而恍惚間,迷路的如花恰似與我擦身而過,原來是一陣風,原來她迷濛的身影一直留在我心裡......

雖然看到九龍著名的霓虹燈景已剩無幾,不過坐到全新的叮叮車遊車河,下車還可以刷VISA信用卡(地鐵也行),就連泰國商店 Big C 與菲律賓炸雞品牌 Jollibee 也是滿滿人潮。希望下次再見香港時,我也會以一個全新心情來面對新的香港。


*電影畫面版權為電影公司所有*


2023/07/28

李碧華的小說與電影(其他之22):到京都泉湧寺還荔枝債

因為看了李碧華短篇小說《誘僧》裡的〈荔枝債〉,不禁對京都泉湧寺裡的楊貴妃觀音堂感到非常好奇,而興起有朝一日必定要去參拜的心願。


16年前的春天,終於有機會到京都一遊,不過當時並未想到要帶小說拍下到此一遊的想法,只記得參道落櫻繽紛,清幽雅緻。


如今,16年後的今天(2023年7月)終於帶著姪女再次踏上泉湧寺。雖說今年夏天炙熱無比,不過下午出了東福寺車站,在全家超商門口吃著剛買的冰棒跟冷飲,也就降溫不少。隨後跟著 Google Map 一路到達総門,向上的參道依舊寧靜平和,沿路高聳的大樹將豔陽阻隔在外,兩旁的中小學校與幼稚園傳來嬉鬧聲,舊地重遊的腳步好不真實。


「循此斜路上去,都是什么即成院、法音院、戒光寺、悲田院、善光寺……。樹影蔽日,不時撒落一些紅色的小果子,有灰紫鴿來啄食。不久來至目的地。麗子一言不發,徑到一間小小的觀音堂。原來她今日來拜神。鄭敏一進去,見觀音像,頗為惊詫。這是一座楊貴妃觀音!」李碧華如此寫道。


泉涌寺大門左側即是楊貴妃觀音堂,小小的堂內禁止拍照,只欣賞了觀音像又有點意猶未盡……記得上次買了白色小葫蘆吊飾當紀念品,這次看到觀音像下的木櫃放了許多御守,也就帶個「美人御守」當作自己的伴手禮,還可以跟小說合照,算是旅遊的即時影像紀錄。


看看手錶離五點關門還有點時間,就順道到泉湧寺仏殿看看。從我們來到泉湧寺這段時間一直沒有看到其他遊客來訪,仏殿裡的女士親切地招呼我們並介紹,問我們從哪裡來,離開前還用國語跟我們說了聲謝謝,真讓人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啊!







2022/06/24

李碧華的小說與電影(其他之21):霸王別姬的原版小說 (1985) 與電視劇 (1981)

 2022年4月1日,張國榮逝世滿19週年,台灣發行片商特別舉辦「榮情蜜意張國榮影展」,重映包括《霸王別姬》數位修復版、《胭脂扣》35周年4K修復版與《英雄本色》4K修復版。

沒有在大螢幕上看過《霸王別姬》,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與線上影城也看的到,所以這次並沒有去戲院重溫。不過想要分享的文字仍和《霸王別姬》有關,就是她的原始版小說與1981年香港電視版影集。



***



跟長篇小說《餃子》、《破戒》的原版是《月媚閣的餃子》、《誘僧》一樣,小說《霸王別姬》也有前後兩個版本。這個故事最早是為1981年的香港電視影集所編寫的兩集劇本,而後在1985年出版(原始版)小說。1993年電影版上映,為電影版所改寫的小說則是在前一年(1992)以「最新版」之名出版。

相較原始版的簡單明快,我個人還是偏愛最新版的細密情感與完整飽和,而這些新編與修改的細節橋段真足以讓人咀嚼再三。

舉例:原始版的小豆子沒有天生的六指缺陷(異於常人),沒有我喜歡的小癩子(角色對比),沒有燒了母親大衣的悲愴(告別依戀),沒有「思凡」的考驗(自我認同),沒有王公公的性騷擾(性向轉變),成年後沒有文革的互相批鬥場面(情感正面衝突),而菊仙也自己就消失了。

最新版更多兩人糾葛與大時代環境下的無奈與壓迫,當下歷史背景的詳細描述也深化了故事的真實感。其他如:戲班裡小朋友的童言鬥嘴,菊仙為自己贖身等等,都讓角色的個性益發彰顯。

但原始版裡有個戲班師娘角色,倒成了殘忍嚴苛的訓練日子裡的一道輕撫暖風。



***


1981年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了一套8集名為《香港香港》的電視劇系列,其中由香港導演羅啓銳首次指導的電視劇《霸王別姬》是為其中2集,由餘家倫、岳華與童星樊少皇等人主演。

故事由小石頭(戲裡名稱變成小粽子)主述,上集大多是童年的孩子戲,跟小說一樣,以新年的舞獅助慶帶過十年光陰。轉眼兩人成年,然段小樓有了菊仙。對程蝶衣來說,這像是破壞了兩人之間的默契,不分戲裡戲外都有了第三者。段小樓(霸王)是他的生死之交,是他唯一的生活目標與依靠,唯一的家人,唯一的愛人。他為霸王而活,死也可以為霸王死。或許他的愛與性無關,純粹只是不想在被母親拋棄之後,又再度被師哥遺棄。

然而到了批鬥,這些心中的不滿變成惡毒的利劍,狠狠地劃開每個人的道德面具。電視劇對於文革的章節描述並不多,故事結局回到香港,算是呼應電視劇系列主題。最後的澡堂戲,段小樓沒有說出讓程蝶衣不堪回首的提問,兩人只是唱著「霸王別姬」,遙想當年風光。全劇著重描寫戲班兄弟情誼,對於同性情誼淡化很多。

不過畢竟是超過40年的作品,時間的落差在感受度上多少打了些折扣,而且收看的畫質與音效均不佳,實在可惜,反而有種在看舞台劇的錯覺。



***


最後再提提結局的安排。電影版的結局是錯愕心痛,小說則是將自刎化成一場痛快的幻夢。但醒來後依然得面對生活的無奈與遺憾。

因為這次重看,似乎更看懂了最後程蝶衣的反應。原來當年三人互相批鬥完之後隨即被迫分離,他們並沒有為這場難堪的衝突與當下的怒言惡罵作解釋或道歉,因此無法得到對方諒解而留下深深遺憾。

這個遺憾成為一個心結,蝶衣試圖忘記,但在坦誠相見的時刻,小樓的一句話,又將這個傷疤揭開。對於蝶衣來說,他希望從來沒有菊仙這個人,沒有那些不愉快的回憶,一切寧願忘記而不願再想起。當這樣難堪的事情再度被提醒,而浴池裡無處可躲......當年所說一生一世的戲言終究成為戲言,這些無法釋懷無法擺脫的記憶,終究會伴隨著他走向餘生。